书包网

第二十二章 小麦覆陇黄(第1页)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庄户们佝着腰割麦子,头顶火辣辣的太阳,草鞋传来黄土蒸腾的热气,汗水早就浸湿了粗布衣裳,布料贴在皮肤上,很不舒服。

衣服再差,穿着再不舒服,那也不能脱了。

日头太大,容易晒了褪皮,有一层衣物护着要好一些。

裸露在衣物外的脸庞、小臂、手背,早就被麦穗上的尖芒划破表皮,有无数浅且密集的小口子,不会出血,但会痒,汗水一浸泡,又痛又辣。

但,这就是庄户人家的宿命,没尝试过麦芒的滋味,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种过麦子。

成捆的麦子收到晒场,麦田里就剩了不少零星的麦粒。

马凉、冯京等娃儿,与各自庄上的穷困人家,挎一小筐,到麦田里拾取散落的麦粒。

一些穷困潦倒的人家,交了租庸调之后,便没有多少粮食了,拾取的数量虽然不会太多,但多少能撑一些时日。

拾取遗穗是允许,但不是没有规矩把人家成捆的麦子“拾”

走,要等差不多收场了,经过田主许可才能进去收取。

哪怕是冯京、马凉这样的娃儿,进自家田里拾取都会下意识问一声大人。

记住,是拾取田主不要的,不是去上手抢!

叽叽喳喳声四起,麻雀呼朋唤友来享受收获的福利。

麻雀虽然有偷吃谷物的习惯,但害虫之类的才是它们的主食,相对而言利大于弊。

但在一些错误的认识里,“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

,曾被错定为害鸟。

各家的麦子脱粒、摊开,日头还好时用铲子翻晒。

生麦粒这东西,摊开了三天不晒都没大事,捂堆一天就废了,生麦粒散出热量与水气,会导致急剧的酵、变质。

日头出来要摊开晒,日头落下要收回去防潮气,见天的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然而,再累也掩不住汉子婆娘们老脸上的一丝笑意。

不管怎样,明年一年,一家老小的八成饱是管住了。

至于差的那些,想法去城里做几天零工,或者上山搞点野味,至不济偷偷到渭水里打捞肥硕的鲤鱼食用。

鲤鱼在唐朝是保护动物,因为皇室姓李,谐音鲤,所以大家明面上不吃鲤鱼了。

实际上,呵呵,渭水流域可从来没有密西西比河鲤鱼成灾那样的记录。

说起来也怪,既然要避讳嘛,你咋不让大家都别吃李子了?

“碎怂,地里的麦粒拾完了,明天放鸡鸭去扫一道。”

汉子食着粗砺的麦饭,往嘴里扒拉几颗豆豉,吩咐着自家娃儿。

豆豉约春秋战国出现,准确的记载是《史记·货殖列传》,《齐民要术》记录有制作方法,是爽口的调料,也可以入药。

一般来说,可分干豆豉、水豆豉、油豆豉、咸豆豉、淡豆豉。

因为庄户们用的就是十文钱一斗的大盐,没有经过提纯,制出来的豆豉味道不是那么正。

唐朝初、中期的食盐是民营,朝廷除了收税赋外并不插手,价钱稳定在十文一斗。

后期官卖了,每斗官方加价一百文,售价变成了一百一十文每斗。

官盐与私盐,同一品质,不同价钱。

听上去有些滑稽,却是事实。

有钱人家吃的,是经过提纯的精盐,没那么多杂质,还有足够的油、佐料等,就是野菜都能吃得香喷喷的。

于是乎,一些达官贵人认为,黎庶天天能吃野菜,是何等的天然、何等的幸福。

田里的麦粒,人工怎么也捡不干净的,在土里多掩埋些日子都能芽了,便只能让鸡鸭去刨食。

唐朝还有个奇怪的习惯,鸡鸭之类的家禽不算肉,畜类才算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周收藏榜
热门小说推荐
猛爹

猛爹

丁鹏是个酒鬼。丁鹏也是五个孩子的父亲。你没看错,确实是五个孩子四女一男,女儿个个漂亮,儿子别哭了,过来了过来了,不好意思,一会儿再写简介,儿子哭着要奶呢,话说金鹤奶粉二段泡的时候和水的比例...

天道之下

天道之下

这个世界有妖魔鬼怪魑魅魍魉,有奇术异法,也有权谋相争,但在接受过现代教育的穿越者眼中,探索未知永远摆在第一位!(正经脸)加入枢密府是为了学术研究勾搭女妖是为了学术研究一切都是为了研究,研究就是一切!公主跟我造也是为了研究吗!夏凡那是为了创造研究的环境和培养研究的下一代!PS选词填空,不是造人。...

六零年代旺夫体质

六零年代旺夫体质

预收文六零年代先婚后爱原来我是偏执大佬的白月光当玄学大佬穿成豪门假千金戳专栏求收藏下面是本文文案偏执糙汉vs软甜娇娘在村里穷的叮当响的肖卫国,突然从外面带回来一个比村花还好看的...

重生之九十年代小厂妹

重生之九十年代小厂妹

重生回到九十年代初,简书枚是南下打工大潮中的一名小小厂妹,即将踏上一天十二个小时以上的流水线工作中。大时代的浪潮中,重来一次,简书枚最大的愿望是抓紧时机,多挣点钱,再找个爱人,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